各位代表: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邵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按照“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全面加快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较好地实现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1、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放缓,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7.2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17.6亿元、363亿元、326.6亿元,分别增长3.7%、19.2%、13.1%。三次产业比例由23.8∶38.1∶38.1调整为23.4:40.2:36.4。完成财政总收入66.3亿元,增长27.8%。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9.83亿元,增长29.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5亿元,同比增长18%。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银行业存款余额1116.2亿元,贷款余额425.4亿元,分别增长17.7%、22.1%。外贸较快发展,完成进出口总额3.9亿美元,增长32.8%。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增长27.9%;实际利用内资422.9亿元,增长16.4%。新增境外投资企业、境外投资企业总数均位居全省首位。
2、抢抓机遇争政策,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努力增加投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2.1亿元,同比增长35.2%。一是重大政策争取取得新突破,8县市进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范围,邵东县和三区比照执行政策,市区进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范围,这些重大政策为邵阳后发赶超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邵阳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二是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实施118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其中有55个取得重大进展,管道天然气入邵工程、隆回生物质能发电等39个开工建设。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列入国家部委专项规划和省“十二五”规划,我市整体纳入规划范围。武冈机场已完成机场选址评审,初步列入今年全省投资计划;银北高速新化至武冈段进入预可研阶段;新宁至白仓高速完成预可研评审,武冈至靖州高速完成可研评审,均有望今年开工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怀邵衡铁路项目,去年多次与铁道部会谈,力争怀邵衡铁路尽早开工。由于国家铁路投资政策调整,重点保在建项目,加之去年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后,全国进行铁路安全整顿,国家暂停了所有新建铁路项目审批,导致怀邵衡铁路未能获批开工。目前,该铁路环评、国土、能评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已完成线路详细钻探工作。三是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共组织实施重点工程124个,年度计划投资164亿元,实际完成185.8亿元,同比增长35.6%。娄邵铁路扩改、沪昆高铁、洞新高速、安邵高速,包茂高速、邵坪高速等一批交通项目强力推进,建成国省干线公路154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386.4公里。三一湖汽产业园、湘窖酒业二期、恒天九五重工(邵纺机)退城入园、九兴控股邵阳鞋业等一批产业项目快速推进。宝庆电厂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南山风电一期5万千瓦装机竣工发电。新一轮农网改造启动,完成电网投资10亿元,新建扩建变电站28座。
3、加快转型调结构,“四化”建设成效明显。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一是新型工业加快推进。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22%,占GDP比重32.4%,同比提高4.25个百分点。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初显,食品、建材、机械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54亿元、150亿元、130亿元,初步形成百亿产业为龙头,50亿产业为骨干的优势产业集群。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5家,主营业务收入817.6亿元、增长46.6%,实现利润30亿元、增长54.6%。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三一湖汽产值突破50亿元,湘窖酒业产值突破16亿元,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30家。71家湘西开发产业项目实现销售收入67.75亿元、利润6.88亿元、税收4.26亿元,新增就业人数2.15万人。争取湘西地区开发产业扶持贷款贴息5100万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1100万元。园区产业聚集度提高。全市12个园区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54.8亿元,增长25.1%。二是新型城镇扩容提质。“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城乡面貌较大改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4.13%。继续实施城市建设“百亿投资计划”,建成改建西湖南路、建设南路南段、东大路、东塔路、大祥路、财神路等城市道路10条,学院路扩改工程进展顺利;魏源广场改造竣工,蔡锷广场即将建成,西苑生态公园、爱莲池公园启动主广场建设;管输天然气入邵工程和人防1206工程动工建设。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61.1亿元,竣工商品房面积194万平方米。县城建设提速,节点支撑作用增强。一批特色城镇迅速崛起,高沙镇、陈家坊镇等城镇主导产业突出,仙槎桥镇、廉桥镇、金石桥镇等城镇市场贸易活跃,崀山镇、司门前镇等城镇旅游发展来势良好。三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全市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完成217.6亿元、增长3.7%。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到位,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类惠农补贴10亿元。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年总播种面积795.6万亩,产量310.8万吨。养殖业快速发展,生猪、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稳定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争取中央和省水利设施投入近13亿元,新建和维修各类水利工程222处。修建重点饮水工程164处,解决了38.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1.167万口,完成大型沼气工程7处。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建设新农村示范片44个、示范村209个、试点镇12个;硬化村组公路98.9公里,水渠256.92公里,新改建房屋985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312家,新增16家。新增湖南省著名商标6个、省名牌产品5个,隆回龙牙百合与金银花、武冈卤菜与铜鹅通过地理标志产地认证。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达到248个。四是信息建设逐步加强。信息产业较快发展,“两化”融合顺利推进。大成科技、永锐电子、鼎盛电子等一批优势企业发展良好,邵阳经济开发区和宝庆科技工业园获批全省“两化融合”园区试点,三一湖汽、恒远资江水电、科华机械等企业获批全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成运行。
4、节能减排力度大,生态文明稳步提高。一是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植树造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6%。争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资金8475万元,退耕还林还草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有序实施。二是节能减排顺利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11个污水处理项目负荷率7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整治污染力度进一步加大,取缔关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63家,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1%,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三是生态旅游加快发展。全市旅游产业竞相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0亿元,增长45.6%。高规格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全面铺开,新宁编制《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改)》等六大规划,武冈编制古王城保护发展规划,新邵、隆回、洞口也都开展了景区景点规划编制工作。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崀山景区、花瑶景区、黄桑景区、南山景区、武冈古城、松坡公园、蔡锷故居、塘田战时讲学院等景区景点公共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特色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武冈举办“放歌红土地”、新宁举办“崀山成功申遗一周年纪念活动”、绥宁举办“黄桑生态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隆回县荣获中国最佳民俗风情旅游名县称号,武冈市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宁县建成湖南旅游强县,洞口县挪溪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湘窖酒业被授予省级3A景区,新宁县白沙镇、绥宁县寨市镇被评为湖南特色旅游名镇。
5、改善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省市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完成,38项指标中有19项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73元,分别增长15.1%、16.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健全。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达20.5万人,新增农村养老190万人,新农合参保率97.4%,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为13.6万人和33.7万人;新改扩建敬老院15所、救助城乡贫困群众30.7万人次,新增集中供养五保老人773人。建成廉租房8657套,43.2万平方米;公租房1138套,6.8万平方米。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进展顺利。教育事业稳步推进,职业技术和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卫生防疫、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医疗条件继续改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科普、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总体来看,2011年我市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事关邵阳发展大局的几项重大政策争取成功,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省规划,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投产,民生民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来势较好。但与全国全省相比,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园区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节能减排形势还很严峻,煤、电、油、气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新型城镇化进展不快,城乡统筹发展、居民持续增收的任务繁重。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