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种了2000亩大棚蔬菜,均施用农家有机肥。今年,我们将引进杀虫灯替代农药,并新建300口沼气池对农家肥进行沼化,这样既能提升肥力,还能为村民提供清洁能源。”4月17日,在邵东县范家山镇龙海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采访时,合作社负责人这样介绍。
在邵东城乡采访,到处能感受到其发展理念的变化。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生态效益,这种新的理念已融入邵东县域经济发展的血脉之中。
上世纪90年代,邵东依靠发展商贸和小制造业,在外无重点工程投资拉动、内无经济特区政策优惠的条件下,创造了被经济学界称为“邵东现象”的经济奇迹。2001年,邵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42亿元、财政收入2.42亿元,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市中居前5位。
然而,长期分散经营、作坊式加工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而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邵东经济一度低迷不振,淡出了“全省十强县”舞台。
痛定思痛,邵东人以与生俱来的不屈意志和开拓精神探寻破局之策。“十一五”期间,他们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兴工旺商”战略,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20名跃升至第13名。今年,他们又提出了“重返全省十强,进军全国百强”目标。
“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摆脱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邵东县常务副县长申桂荣告诉,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他们淘汰了一大批规模小、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先后关闭中小型煤矿28家,取缔了所有非法开采的锰矿,关停了140余家小造纸、小电镀、土法炼焦、土法炼油等企业。申桂荣坦言,这些企业关停,每年损失利税近4000万元,但他们义无反顾。
邵东牛马司镇一度土法炼焦盛行,“浓烟蔽日、污水横流”。但这次走访时发现,几年前这里四处林立的土窑和小烟囱已不见踪影,取代它们的是一家占地100多亩、整合了40余家小炼焦企业、年产焦煤40万吨的大型聚能焦化公司。这家公司采用清洁生产、化产回收、煤气发电的冶炼新技术,彻底消除了土法炼焦带来的环境污染。
同样实现转型升级的还有邵东的电镀产业。去年,县政府引导县内多家五金、电镀企业投资近6000万元,联合组建和天电镀中心,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不但根治了污染,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益。
在邵东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地,投资2.2亿元的现代化厂房正在建设中。这家公司是由当地6家打火机出口企业和5家配套企业联合组建的,建成后将年产塑料高中档打火机50亿只。公司总经理陈书奇说:“过去‘各自为战’时,我们使用的都是沿海企业淘汰的技术和模具,现在我们将具备自主设计、模具研发、产品开发的能力。只有抱团发展和技术革新,才能保证市场优势。”据介绍,目前邵东打火机在国内市场及出口所占份额均在60%以上。
在邵东县城东南部,一座以“生态和谐”为理念建设的产业园区正在展露雏形。该园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园内保留13座自然山体,且所有公共照明设施将采用太阳能和LED(发光二极管)节能产品,建筑外墙、玻璃等也一律采用节能环保型建材。为兼顾生态效益,园区拒绝了6家投资过亿元的重污染企业入园。目前,园区已建成全线雨、污分流主干道6.5公里;邦盛凤凰城、玉柴农机厂已开工建设,分别投资120亿元、1.5亿元;投资4亿元的星沙物流园项目完成了立项、土地批复等工作,并被列为国家发改委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项目。
“要打造高规格高起点的发展平台,必须保护好生态,生态环境是经济环境的要素之一。”申桂荣表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将成为邵东“十二五”经济工作重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