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富二代”的问题出在父辈身上
  • 2011/4/21
  • 世界经理人网
  • 10871

前两天收到“博鳌亚洲论坛 “CCTV青年领袖圆桌会议”主办方发来的讨论提纲。在谈到“机会平等”的问题时提到,“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因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也给年轻人带来新的挑战。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暴露出了年轻人的困境。‘富二代’、‘穷二代’乃至于‘官二代’、‘民二代’这些名词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壁垒的形成和社会流动越来越难。”这令我略微感到吃惊,“富二代”、“官二代”已进入今年博鳌的讨论话题,确实很耐人寻味。

        无独有偶,两周前我在《人民日报》上也看到类似题材的文章,题为“减少贫穷世袭忧虑,找工作莫成拼爹游戏”的文章,直接指出:“穷二代、富二代、体制外的二代与体制内的二代……因家庭出身不同带来的代际分化已成为转型期中国的突出问题。” 可见这已成为现在年轻人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其实,“富二代”、“官二代”本来是两个中性的词,但在目前的中国充满了负面的含义。他们是经常被提到的一群人,这群人被认为有着共同的特征:炫富、目中无人、任性妄为、甚至超越法律体系以外。其实,我感到,人们似乎过多地去关注“富二代”,批评“富二代”,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所谓“富二代”的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富一代”身上。“富一代”大多在经济生活上有着强烈的翻身感,他们让自己的财富在儿女身上得到炫耀,是他们在放纵自己的儿女向社会炫富。

        去看看美国的“富一代”是如何引导“富二代”的吧。巴菲特教育儿子“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银勺子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不久前来中国时,告诉中国的年轻人,“我不是富二代”。我想他想表达的,就是“我不是你们给我定义的那类富二代”吧。他说,“也许我符合富二代的条件,但我不是,我和所有年轻人一样自食其力。”

        30岁那年,彼得想要换房子,他平生第一次向父亲开口借钱,身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父亲的回答是,自己贷款买。

        巴菲特在给儿子的新书《做你自己》的序言中写道:“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这个世界并不亏欠于你,你应该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来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我为彼得感到骄傲。”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中国的“富一代”。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富一代”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贵族,或者多少具有些贵族气质。可结果令这些“富一代”很意外,因为他们发现即使在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学生们竟然是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

        在他们眼里,富贵富贵,富即是贵,所以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奢华的生活条件,于是,很多“富二代”给人的印象也就是二十出头,住着别墅,穿着品牌,开着名贵跑车招摇过市,对人、特别是穷人不知何为尊重。事实上,欧洲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从来都不是暴发户精神。贵族精神并不意味着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而是体现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尊严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精神力量。

        很多中国“富一代”经历过打拼的艰辛,他们个人的物质生活很多也并不算讲究。其实,我觉得如果“富一代”能够把创业的宝贵经验、阅历、意志,当作留给孩子的真正财富,而不是给他们荣华富贵,那么,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人群也不会成为种种社会不公的集中代表,成为千夫所指,万众唾骂的发泄口。青年人会更理性地看待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会更积极地发现属于自己的机会。(作者:王树彤)

Copyright © 2008-2020 深圳市邵阳商会(深圳邵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0114826号 
办公地址:龙华区龙华街道锦华发工业园10栋第七层706号房

办公电话:0755-82575756  联系人:张女士

深圳市邵阳商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