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十一五”期间 ,我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 、旅游市场逐步扩大 ,旅游产品日益成熟。是旅游经济大放异彩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 ,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49.2万人次 ,全市旅游产业总收入168.73亿元 ,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19倍和2.4倍。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25万人次 ,旅游产值达37.35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1%和15%,2009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我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15%。
旅游设施逐步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6年至2010年期间,本市共争 取旅游国债资金1.7亿元;市财政共投入旅游发展资金180万元,投入旅游宣传促销经费40万元,共完成旅游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进外资11.7亿元。在政府引导下,旅游投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目前,全市共有接待条件的旅游景区景点49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4处,其中崀山为4A级景区,高洲温泉、武冈云山为3A级景区,白水洞为2A级景区;旅游星级饭店37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3星级9家;旅行社37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红色旅游景点12处,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旅游产品逐步成熟。崀山已建成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全市旅游产品格局从“一个中心、一个龙头、一条黄金旅游线、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发展到“一个中心、一个龙头、三条黄金旅游线、两个特色旅游圈”,以崀山、南山、云山和隆回花瑶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市旅游整体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