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商会文化,促进会员对红色历史的了解,6月11日晚7时,我会在商会多功能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主题为“西北往事:彭德怀与习仲勋”的首届文化沙龙。商会会员及乡友、嘉宾共50余人参加本次文化沙龙。
本期沙龙的主讲嘉宾滕叙兖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事历史学家,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历史节目常年之特约嘉宾,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获得者。著有《哈军工传》、《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刘居英画传》等重量级军事历史作品。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曾以专题节目的形式介绍《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
通过滕叙兖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红色历史的解析,使大家了解了老一辈在战火纷飞中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也了解了老一辈一个家族的历史,从而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今中国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历史不能复制,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总结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难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开拓进步,是我辈所要做的。
下面是本期讲史的部分内容:
彭德怀:“让我去,仲勋你不要冒险!”
1946年冬,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将近半年,西北地区的蒋军也蠢蠢欲动。彭德怀和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赶到晋绥边区临县的甘泉村,会见陈赓,共同研究如何配合作战,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习仲勋比彭德怀小15岁,自1936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他就跟随彭德怀西征,在戎马倥偬中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
1947年3月初,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开始进攻延安,敌我兵力对比十分悬殊:国民党在西北战场的总兵力有34万余人,放在一线的兵力有23万,而西北解放军全部兵力不过两万余人。至于双方装备的优劣,那更不可同日而语。3月16日,习仲勋奉命从前线飞马疾驰,赶回延安。彭德怀交给他一封毛主席的亲笔指示:党中央要彭德怀和习仲勋两人指挥西北野战军,并立即成立前委。
彭德怀紧紧握住习仲勋的手说:“仲勋同志,我们又要在一起战斗了!按着党中央毛主席的部署,延安我们不守,让敌人把这个包袱背上,把几十万敌人拖到边区,一直把它拖垮。”
一位是南征北战,足智多谋,威震敌胆的大将军;一位是陕甘宁边区的创始人之一,熟悉陕北地理民情,与边区干部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领导者。这真是最佳的一对搭档。
第二天,彭德怀和习仲勋到王家坪毛主席住的窑洞里商量成立前委的事。敌机又来轰炸,大家转移到一个防空的石洞里继续开会。这一天,中央军委正式向各部队下达命令:“边区各兵团及一切部队,自3月17日起,统归彭德怀、习仲勋同志指挥”。
3月18日黄昏,胡宗南部已兵临延安城下,枪炮声越来越猛烈。彭德怀和习仲勋再三催促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离开延安,直到把毛主席等一行人送到延河边,彭德怀仍深情依依地望着中央机关车队绝尘东去。
在前线苦战七天七夜的指挥员一批一批挤到彭德怀的窑洞,大家焦急地催促彭总赶快撤退。彭德怀镇定自若,继续调兵遣将。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催,看到敌人进了延安城我才走。我们指挥机关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才撤退,这样大家心里才稳当。”
深夜时分,彭德怀才从容地对习仲勋说:“咱们撤吧!”他带领西北野战军指挥机关的参谋人员从王家坪后沟爬上山,顺一条小路悄然离去。习仲勋暗自钦佩,这条小路并没有人注意过,是彭总平时散步时发现并多次踏勘,可见这位久经征战的老将军的深谋远虑和军事观察之细密。
彭德怀和习仲勋临危受命,率部向青化砭方向前进,与十倍之敌周旋于陕北的千山万壑中,拉开了西北战场三年解放战争的大幕。
我军离开延安仅仅六天,彭德怀精心运筹,在青化砭设下口袋阵,歼敌三千,初战告捷。接着在羊马河、蟠龙镇再打胜仗,45天里三战三捷,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奠定了基础。
战争就是战争,胜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刚接受中央授命时,彭德怀对习仲勋说:“中央把这样重的担子交给我们,倘若指挥不好,犯了错误,就有负中央的重托,那就是对人民有罪。带兵打仗是十分严肃而责任重大的事情,稍有不慎就要死人,人命关天呀!”
正因为如此,彭德怀在每次战斗之前,都仔细掌握敌情,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制定作战方案时,他不仅反复推敲,还要求下级反复提意见,甚至交给全军讨论。他特别重视不同或相反的意见,认为这是“医治”主观臆断和片面性的“良药”。作战计划最后敲定后,他还苦苦思索,不能成眠。常常半夜起来,把习仲勋推醒,小声问道:“仲勋啊,你看,还有什么漏洞没有?”
习仲勋看见彭总通宵达旦站在地图下踱步沉思,有时抱着电话机,要前边的侦察员直接给他讲情况;有时参谋人员审问俘虏,他站在一旁静听着,观察着。知己知彼,才使他多谋善断。他能迅速抓住战机,只要发现新情况,半夜三更就一跃而起,打电话,查情况,布置任务。谁要是行动迟缓或畏缩不前,他浓眉拧起,毫不容情:“你不恨敌人,我就恨死了你!”
为了准确无误地实施指挥,彭德怀常毫不畏惧地冒着硝烟炮火,亲临前线,察看地形和敌情。有时候,敌机狂炸,流弹横飞,情况十分危险,大家不让他到前面去,他说:“同志,不到前面去,光靠电话和地图,谁也打不了胜仗。”可是,当习仲勋跳出工事,要到前面去的时候,彭德怀就一把拉住他,半开玩笑地说:“让我去,仲勋你不要冒险,何必多付出牺牲呢?革命还是多留下一个人好嘛!”习仲勋拗不过,还是彭总走在最前面。在阵地上,各级指挥员常常强行把彭总拉下来,或者用身体遮掩住他。
习仲勋晚年在《彭总在西北战场》一文中回忆他与彭德怀在西北战场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蟠龙镇战斗之前,敌人主力部队摆成长宽几十里的方阵,铺天盖地向北扑去。而我野战军指挥机关就驻扎在这‘方阵’当中的一个小山沟里。我们头顶四面八方都有狂呼乱叫的敌人,大家都很紧张,人人都持枪在手。侦察员和参谋们不断送来十万火急的报告,我焦灼地在窑洞里来回走动。而彭老总却若无其事地躺在我身边的炕上,聚精会神地思考马上要发起的战斗怎么打。敌人刚从头顶上过去,他立刻跳下炕,喊一声:蟠龙!就率领全军直扑蟠龙镇……”
人民的恩德如同父母
陕甘宁边区突然从和平环境转入战争环境,一时形势严峻,“黑云压城城欲摧”。彭德怀和习仲勋交谈的时候,满怀信心地说:“紧密地依靠群众,这是我们胜利的根本。边区是个穷地方,但她是我们的铁桶江山。”
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彭德怀除了部署作战,就是找地方干部、群众和游击队员了解情况,他和习仲勋一起给他们讲对敌斗争形势,发给他们枪支弹药,以必胜的信念鼓舞他们坚持斗争。当时边区百万人民都紧急动员起来,配合部队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青化砭战斗刚打完,敌人的飞机和援兵马上就来了。彭德怀命令我军立刻撤离公路,迅速转移。大家站在高山上瞭望,只见每个山头上都有群众和游击队员的监视哨,敌人一动他们就立刻发出信号。彭德怀兴奋地说:“这就是天罗地网哦!敌人弄不清我军为什么那么厉害,其实道理很简单。”后来,他得到报告,有的群众被敌人抓住后不肯吐露一句我军的秘密,被敌人砍了头。彭德怀听罢,凝视着千山万壑,潸然泪下。
在大西北的万里征战中,住在任何一家老乡家里,彭德怀都像一个质朴的工人、农民或老兵一样,和群众盘腿坐在一起拉家常,群众哪里知道他就是横扫千军、威震敌胆的彭大将军?彭德怀常用“扫把和泥菩萨”来比喻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他说:“我们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不惹人注意,但每一家都离不开它。”
蟠龙镇战斗一结束,有几位老乡抬着一个重伤员走到司令部里来了,警卫战士大喊大叫不让他们进来。彭德怀走出来,狠狠批评警卫战士说:“喊叫什么!你这是一种野蛮行为。老乡们不知道冒着多大的生命危险才把伤员救下来,又不知翻了多少山才赶到这里。你要是国民党的司令部,用绳子捆着他也拉不进来。”他让把担架抬到他的窑洞,亲自查看伤员的伤势,安排人马上送去野战医院救治。然后,他为每一位老乡倒一碗水,恭恭敬敬端到他们的手里,说:“老乡,伤员们忘不了你们,我们也忘不了你们。你们为革命立了大功劳。”老乡们走后,彭德怀还久久站在那里,望着山间小道上的身影。
彭德怀的坐骑是一匹又瘦又乏的老骡子,大家都想为他的坐骑换防。蟠龙镇战斗中我军缴获很多高骡大马,同志们挑了一匹好马,要把彭老总的“弱骡子”换防撤下来。没有想到彭德怀断然拒绝:“弱骡子,陕北的贫雇农有几家能养得起这样一匹骡子?我彭德怀又有骡子,又有警卫员,抬腿动步就有许多银洋落地,拿人民的东西够多啰!”他让后勤部挑选几匹好骡马,驮上缴获的洋面,送给中央机关。其余的好马分给通信员和侦察员去骑。
黄龙山战斗里,我军俘虏了不少敌将校军官,彭德怀找来一个“中将军长”谈话。谈话完毕,警卫员端来一大盆面条,借来老乡的几个大粗瓷碗。彭德怀拿起个大粗瓷碗自己舀面条,“军长”在一旁惊讶地说:“早就听说彭副总司令生活简朴,万万想不到你就吃这样的饭!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彭德怀放下碗,沉着脸说:“这样的饭不好吗?中国老百姓吃不上这样的饭有的是。我彭德怀能吃上这样的饭,证明我高高在上,特殊得很!你们这些达官显贵看到这样的饭大惊小怪,觉得难以下咽,说明你们国民党腐朽透顶,注定要被人民打倒。”
1947年夏初,某旅一个侦察员强暴民女,严重违反军纪,经各级党组织研究决定执行军法,就地枪毙。最后报告送到彭德怀的手里,他愤怒地说:“从土地革命到现在,群众养活我们,支持我们,恩德如同父母。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今天?哪有什么胜利?可是有人竟然这样对待群众!”
但是,彭德怀三番五次地看着那个报告,许久不忍签字。最后狠狠心签了字,随手就把那张报告摔到地上,跺着脚说:“这个侦察员也是个穷家孩子,才23岁,现在犯了杀头之罪!我们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他仰天长叹,热泪纵横,周围的同志们无不为之动容。
彭德怀这位劳动人民的忠诚儿子,须臾不敢忘记人民的恩德,他总是把胜利和功劳归之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