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邵阳地区最早的政区设立与军事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军事政区或者带有军事性质的政区设立过多次。独特的军事政区建制历史,为邵阳民风和邵阳精神提供了深远而广阔的来源。
一、邵阳地区政区设立与军事的关系
邵阳建城的历史,一直与和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邵阳是一个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同时也是一个有两千余年军事传统的古城。一般认为,邵阳地区最早是先建城而后方有政区建置的,亦即东周时代的白公城。西汉时期设置的昭陵县到三国吴时期升级成为昭陵郡,也是因为邵阳地区属于东吴的边境军事要地。《三国志》载,蜀汉灭亡之后,东吴五官中郎将丁忠上书孙皓云:“今强敌新并巴蜀,有兼土之实”,遂“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显然,邵阳地区升级为郡级建制也与军事有关,或者说就是为了军事防御而设置的。
此外,邵阳地区的许多地名来源皆与军事设置或者军事行为有关,如武冈,郦道元称武冈县“有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武陵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很明显,武冈县得名即来源于军事活动,其县级政区的建立就是直接位于军事要道之上。又,新宁县建制始于宋绍兴年间,其起因在于绍兴初年杨再兴起事于此地,平定之后,南宋政府于此立新宁县,这又是一来源于军事活动的政区建置。另,新化、绥宁等县的建制来源皆类似于此。因之,邵阳地区的县级政区设置与军事有密切的关系自不待言。
二、武冈军、宝庆卫等军事政区的设置
邵阳地区最早设立正式军事政区当为北宋崇宁五年(1106)设立武冈军。宋时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六十二称武冈位于“黔山之山赞,巫水之石番。控制溪洞,弹压诸蛮。可为军以制溪洞,军当湖南僻处,接畛广西,绵亘湖北”。武冈军是北宋时荆湖南路设立的唯一的军,也成为和当时的邵州平行的州级军。宋代的武冈军是典型的军事政区,后世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多少带有军事政区的特点。武冈军在元改名武冈路,明洪武九年降为武冈州,重归宝庆府管辖。但是设有守御武冈千户所,为军事建制。武冈地区数百年间曾经是和邵州(宝庆)平级的行政区域,其后又成为宝庆府的军州,直到明清以后,其军事政区的色彩较之邵阳地区其他县都要更浓一些。
至于邵阳,宋代有于邵阳置厢军的记载,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以宋理宗潜藩升邵州置宝庆府,邵阳地区军事地位骤升。元代在此设有宝庆路元帅府。到明洪武年间,宝庆卫正式设立。明代,邵阳地区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成为湖南西南的核心地区,卫所也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中心的军事控制而设,分布于宝庆府范围之内,与宝庆府同时存在。无论是武冈州还是宝庆卫,均带有一定的军事行政区划意义,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邵阳地区的军事政区建制史,可以说是邵阳政区发展史上的最为独特之处,对邵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军事政区与邵阳地区的民风
军事政区对邵阳地区剽悍聪敏的民风提供了基础。由于邵阳地区一直与军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里的民风自古以来即是较为剽悍的。东汉末年郑浑任昭陵令,当时邵阳地区“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这一“剽轻”民风延续时间很长,是王先谦所称“地接溪洞,好勇尚俭”者也。湖南地区有俗语云“天上九头鸟,地上宝古佬”,多有佩服其聪敏之意。
军事政区对邵阳地区忠勇为国的民风提供了基础。光绪《邵阳县志》谓“其民朴俭而勤事,士尚气节务实学”。 历代邵阳忠勇之士层出不穷。元军入湘,长沙以南率皆望风归降,“唯宝庆通判曾如骥死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邵阳在近代历史上出现护国运动领袖蔡锷、“五四发难之硬汉”匡互生等人,正是邵阳地区独特的军事文化熏染的结果。
军事政区移民较多,为文化交融奠定了基础。邵阳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一种外向的性格,因此,明清以来外出随商帮营生的邵阳人很多。如清代汉口汉正街水陆交通要道之上就设有专门的宝庆码头,附近即是宝庆会馆、宝庆正街,乃至衍生出二街八巷,可见当时宝庆商帮规模之大。多地区的文化熏陶,使得邵阳人眼界更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历史学家蒋廷黻等就是此中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