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求变通 心忧天下共富裕
解析湘商人物的三大精神
湖南自古人杰地灵,作为十大商帮之一的湘商同样是影响深远,其影响力不仅来自于富可敌国的财富、通变求新的商业智慧,更来自于那种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和心忧天下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传统,并因此成就了不亚于晋商、徽商的独特的湘商传奇。
《湘商宣言》曰,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乃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容并蓄、实事求是”。“心忧天下”意味着湘商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敢为人先”,意味着湘商须拥有更多的创新能力;“经世致用”,意味着湘商须开拓更广的务实空间……如果对湘商的历史进行纵向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湘商身上闪耀。
科技兴商的先驱
湘商的兴盛起于中国清末,对科技的重视和引进则是湘商崛起的主要原因。自从曾左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之后,许多湖湘精英受到科学技术力量的启发和鼓舞,走上了实业报国的道路。其中以李尘烛(新中国第一任轻工业部部长)、“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等为代表。
作为最早的一批湘商先驱,范旭东等人摆脱了亦军亦政、亦政亦商的多重混合身份,成为纯粹现代企业家的代表。他们的出现,也足以击倒“湖南人不会经商”的谬论。
曾历尽艰辛,生于湖南省湘阴县的范旭东在1914年的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开始了实业报国的新探索。“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的光荣。”这条范旭东亲手制定的公司信条,体现了这位湘商先辈重视技术创新、专注产业发展、强调团队协作、承担社会责任的鲜明特色,不愧为工业文明时代新湘商的商道启蒙者。
敢为人先求变通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大地,也点燃了一种奇特的“邵东现象”。当年湘军的发源地之一——邵阳,在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中,诞生了一大批开一代风气、引领时代潮流的湘商风云人物。
邵东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他们穷则思变,通变求新,首先弃农从商,走出家门,从事个体经商。在经商创业中,摸爬滚打、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使出浑身解数的作风,使他们迅速崛起;而经世致用的实践能力,则使他们开拓了更广的商业领域。
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风闻英国壳牌公司将在惠州大亚湾建厂,发现商机无限,于是呼朋唤友,成群结队,携带亿元巨资到大亚湾发展,在大亚湾畔垒起了一座崭新的惠阳城,人称“新邵东”。
沐浴改革开发的春风,地处内陆省、经济偏远的邵东人创造辉煌经济现象的内在动力,正是千年湖湘文化的心理作用,是湖湘文化长时期蕴蓄爆发的产物,也是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精神的最好体现。
心忧天下共富裕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湖南经济的发展,湘商这一独特的商业群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当代湘商心忧天下的情怀表现得比任何时候和任何其他人才群体更鲜明。
如果说湖湘文化的外在体现是经世致用,那么湖湘文化的内在基调就是心忧天下。湘商群体的财富总体也许不是最丰厚,但其中却产生了几乎以全部财富从事公益事业的慈善湘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以说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在“2007湖南富豪500强”中,袁隆平被列为名誉首富,身价超过1000亿元,但这不是他个人拥有的财富,而是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
袁隆平用自己精心研究的技术为人类创造了无可估量的财富,但他并没有使之产业化而据为己有,而是无偿地献给国家。除了献身科学、舍己为国,这更是湖南人心忧天下的标志性精神境界。
历史还在继续,而新的传奇还在等待着新一代湘商的开拓和谱写。对于正在茁壮成长的湘商,我们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中国新闻网记者 张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