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昨日,全会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文件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朱明国介绍了《决定》的形成过程和核心内容,并针对社会组织发展、畅通农民工融入城市渠道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另据介绍,《决定》经全会审议后,正在按程序形成正式文件,将于近日下发各地各部门,并在各大媒体摘要刊发。《决定》全文共1.3万多字,分为九部分40条。
《决定》内容将公布共分九部分40条
“二显著四更加”
据介绍,《决定》全文共1.3万多字,分为九部分40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即《决定》的第一部分,共4条,是文件的总论。主要阐述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其中,总体目标是: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探索和实践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可概括为“二显著四更加”,即:民生福祉显著增加、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管理格局更加健全、公平正义更加彰显、社会大局更加和谐。基本原则有五条,包括注重民生、服务为先,依法建设、规范管理,统筹兼顾、分类推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多方治理、共建共享。
第二方面,即《决定》的第二到第八部分,共30条,是文件的主体。主要结合广东实际,围绕加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七大工作重点和措施要求。
第三方面,即《决定》的第九部分,共6条,是文件的结语。围绕如何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社会建设实效,提出六个方面具体要求。一是建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体制。二是加大社会建设投入力度。三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要求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五是加强社会领域统一战线工作。六是加强责任考核。
社会建设领导体制
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建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同时作为政府社会建设的机构,省市县三级分别由省级领导、市级领导、县级领导兼任委员会主任。
此外,还要制定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建设信息化、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文件。这7个配套政策预计本月底能够出台。很完整地形成了广东省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
社会领域党建工作
《决定》有许多亮点。比如,建立区域党组织,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体制内的党组织,如企业、学校、部门等,每个党员都对应这些单位的党组织。将来社区也要建立党组织,这样的话每个党员就有两个地方管他,既有体制内的管理,也有社区内的管理。
将来,每个党员、公务员,都要亮出身份,让党员在两边发挥作用,接受社区内的咨询、给社区做义工。同时,我们还要探索在农民工比较多的地方,按照农民工的地域特点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其党组织又可归入相应的社区或乡镇。
关键词:
背景
直面思考大墩村古巷镇事件
社会问题触点多、燃点低,不抓社会建设不行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升温加热。我省在这个时候出台《决定》,基于什么背景,出于哪些主要考虑?
朱明国: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市场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社会转型快,流动人口多,社会管理任务重、压力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早发多发,触点多、燃点低。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结构不尽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重管理轻服务以及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比如,潮安县古巷镇事件,老板欠薪水已经违法,还要打讨薪的工人,非常恶劣。而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镇一级党委政府在处理时不是很果断很有效,最终酿成大事。再比如,广州新塘大墩村事件本来是一个小小的争执,甚至算不上事故,但因为管理上出现了问题,最后也酿成了大事故。
综合判断,我省既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期。在这样的关键点上,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倒逼,使党委政府认识到:不抓社会建设不行!因此,必须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紧紧抓住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一手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一手抓社会结构优化调整,向全省人民同时交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两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
“粤味”
广东特色就是鼓励先行先试
取他山之石,认清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南方日报:您曾提过,《决定》是一个充满“粤味”的文件。请问其广东的特色和亮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明国:如果没有突出的地方特色,放在哪都是一样的,这个文件就是不充分的。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按照汪洋书记的要求,特别注意立足于广东有“粤味”。
广东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改革开放,就是有首创精神。“粤味”特点就是鼓励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是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形成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完善的良性机制。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广东风貌的社会建设新路子。其实早在2008年,广东就提出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搞试点,通过试点鼓励地方、鼓励基层、鼓励群众,去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南方日报:据我们了解,《决定》的出台经过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您也亲自带队到北京、上海、重庆以及省内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调研。请问,在调研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朱明国: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刚接受任务时我们起草小组的5名省领导心中都有点不踏实,社会建设究竟怎么搞?我们搞经济建设30多年,谈起经济很多干部开口就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说起社会建设很多人都回避。接受任务以后,我们先从学习资料、调研入手的。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大家有了信心。
此外,我们在省外调研,感到形势逼人;在境外调研,感到耳目一新。北京、上海、重庆等兄弟省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社会建设的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还有,香港、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成员,同为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融合中西方文明,实现经济腾飞和社会的再造与现代化,整个社会既富有秩序又充满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广泛调研,全面掌握了我省社会建设的现状,清醒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认真总结了各地的经验做法,为文件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粤味”的体现。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小马拉大车”现状亟须改变
“十二五”末,广东社会工作者要达到常住人口的10%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决定》提出要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请问这一点如何突破?
朱明国:加强社会建设需要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社会组织高度发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旺发达必须要伴随着社会组织的兴旺发达。
广东目前的社会组织发展有良好的势头,但总的来说仍然是“小马拉大车”,发育不充分,量少、力弱、作用微。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过去是“万能政府”,无所不包;另一方面,党委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还不够。
5年后,也就是“十二五”末,广东要实现每万人有5个以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的人数包括专业社工、志愿者、义工等要达到常住人口的10%以上。届时,按照广东的人口基数,这一数字就要达到上千万人。
南方日报:政府具体会在哪些方面将权力让渡给社会组织?
朱明国:具体下放哪些权力,《决定》上没有具体的一二三四五,但方向是明确的。第一,政府能下放的都要下放。第二,从过去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限政府”,关键是要做好服务。第三,通过“让渡”实现权力下放,本来是政府管的,按照法定的程序让渡给社会组织进行管理。第四,通过购买服务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第五,培养培训社会人员和义务志愿人员,发挥他们的作用管理社会,鼓励大专院校的招生和专业,让更多人才踊跃地投身到社会组织中来。
我们现在参与社会工作的人数还是太少了,深圳相对多些,也才25万人。相对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来说,仍是不够。在省委全会上有的同志担心,5年内要有1000万人参与社会工作,怎么培养得来?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关键词:
农民工
增加农民工代表委员数量
完善各类组织,了解、接受、接纳,发挥其正面作用
南方日报:如何畅通农民工外来人员的诉求表达渠道和融入城市的渠道?
朱明国:外地人口和本地人口、城里人和乡下人、体制内工人和体制外工人之间的矛盾,是长期都要面对的。如果各级党委政府不正视这些问题,不采取措施,就会出现燃点低、触点多的情况。
第一代农民工来到城里打工的目的就是挣钱,但是现在第二代农民工已经不是这样了。很多人要在城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有些农民工来城市二三十年了,如果还是把他当成外来人、体制外,他心里就会不高兴。
下一步,考虑有如下几点做法:
首先,完善组织。承认以地方特征为主的商会组织。如果政府不重视这些组织,不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这些作用有时就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各类组织包括党组织,去了解他、接受他、接纳他,发挥他的正面作用。
第二,适当在外来工中吸收公务员。从农民工中吸收公务员,就是给予农民工希望,让这个群体感觉到党和政府还是重视他们的。农民工中,藏龙卧虎,只要给他提供机会,他们只要努力,同样可以成才。
第三,在农民工比较多的市、县、乡镇和单位,要吸收他们参加管理。比如外来工较多的村、社区中,为什么不吸收一两个作为村委会、居委会的“特聘委员、特聘顾问”?每次开党支部会和村委会,涉及到外来工的利益,包括收费、治安管理,为什么不让他们来参加讨论,反映他们的诉求,让他们参与管理?
第四,将来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要适当地增加农民工,通过他们的渠道反映农民工的利益诉求。
第五,加大积分入户管理力度。要使广大农民工觉得,只要守法,多学习,干得好,就有希望成为广东人,能让儿女享受到和当地人一样生活福利、社会保险、医疗保险。